轮舞 HD7.9分

轮舞

马克斯·奥菲尔斯
安东·沃尔布鲁克,西蒙·西涅莱,塞尔日·雷吉亚尼,西蒙妮·西蒙,丹尼尔·盖林,达尼埃尔·达里约,费尔南·格拉韦,奥黛特·茹瓦耶,让-路易斯·巴劳特,伊莎·米兰达,杰拉·菲利浦,让·克拉里厄,勒内·马尔雅克,让·奥泽纳,罗贝尔·瓦捷,夏尔·维西埃
剧情,爱情
法国
1950
法语

超高清播放

HD

猜你喜欢猜你喜欢

影片评论影片评论

单击刷新

用户评论

共“20”条评论
  • 两头烧蜡烛🌕
    @两头烧蜡烛🌕 2 有用

    《欢愉》的马菲尔斯回来了,分段叙事和其也有点孪生的意思。1.利用边框和阴影在浅焦镜头中打造画面层次;2.隔纱;3.人物分割;4.一个镜像惊喜;5.构图总有惊喜!6.将军醉酒回忆用画面配合回忆叙事实在妙。开头摇移长镜不断改变、打破观众的期待,配合独白多精彩的破墙。不足是叙事的平淡。

  • 赱馬觀♣
    @赱馬觀♣ 0 有用

    https://www.douban.com/people/hitchitsch/status/2002506319/

  • 峰峰峰峰
    @峰峰峰峰 7 有用

    旋转木马不停转,爱欲轮回性连锁。下一曲舞伴更换,失去的永不再返。

  • 如
    @如 0 有用

    概念电影)额,没想到奥菲尔斯也能这么无聊

  • TWY
    @TWY 2 有用

    一场精彩的交接舞会,场面调度已经达到了如魔术般酣畅,在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组合间达到了美妙的平衡,唯一的缺陷是在交接时仍旧体现出明显的那种“古典式”的断裂,但诚然,正如作品中一对对男女如命运般的无疾而终那样。

  • Nakadai
    @Nakadai 1 有用

    玩弄形式的作品。看多了这种以形式为核心却不思考形式背后意义的创意,就多少有些厌烦。比如电影对爱情的讨论,当你感觉命运好像被人着操纵的时候,那是有讽刺效果的;当你知道命运被人操纵的时候,那种荒诞感就好像被一个合理的解释给弱化了,只剩下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。剧情也有些冗余重复,需精简。

  • unundercooled
    @unundercooled 1 有用

   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_lhiiY62No

  • 24格
    @24格 4 有用

    一部糖葫芦式的电影。你紧张地情绪也许会得到缓解;你疲倦地眼皮也许还不至于那么快耷拉下来;你也许会边看边偷瞄身旁的爱人……

  • 大奇特(Grinch)
    @大奇特(Grinch) 4 有用

    改编自奥地利剧作家亚瑟.薛尼兹莱德语剧,剧中对两性间的性爱心理有大胆的描绘。导演巧妙将各角色流连于爱与非爱之间的景况,以讽刺的手法呈现出爱情的甜美和苦涩,显露出爱情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差异以及性爱的真伪。

  • brennteiskalt
    @brennteiskalt 2 有用

    环形动机在奥尔菲斯作品中的核心地位可在《轮舞》中明显地观察到。施尼茨勒原剧颇为gimmicky的结构不仅展示了爱情之事里个体身份的流动化趋向,人一成不变的个性让步于逢场作戏的表演,而更是点明了这种流动性背后宿命一般的封闭性:我们都是情欲这张大网里的笼中鸟。因此他设定的这个观众与角色间的MC式的角色可算得是神来之笔,充满了几乎后现代式的反讽性和对电影形式与媒介的反思精神。

  • 欢乐分裂
    @欢乐分裂 3 有用

    #重看#在华丽长镜中穿行的百态人生,其实如上帝手中傀儡一般,在被设置的舞台上演绎着自以为能自控的幕间戏,完美的形式与内容契合匹配,优雅的戏谑,如梦的兜兜转转,漂亮的叙事闭环;「轮舞」的圆形结构契合如大梦一场,具有普世性的基本架构——细究所有人际关系,无不携有其痕迹,从一个怀抱流连到另一个,一个涟漪激起另一个,无穷无尽的余波。

  • 热带素描
    @热带素描 1 有用

    看下来后直觉导演还迷恋着讲故事这门中世纪的艺术,要以华彩的乐章和繁复的舞台来作为故事的背景,讲述者穿梭着交错的线条里,男男女女高贵低微都在爱恋里轮回着一场场相似的舞蹈,真情在谎言中流露,在重复中衰败。

  • 火娃
    @火娃 5 有用

    8/10。摄影机营造在场状颠覆了品质传统的经典叙事,开场白的讲述者从舞台空间进入维也纳街道前往旋转木马迎接女主,强烈自反意味的长镜头具备活动力。少年诗人向熟女求爱单膝跪地,每摘掉一层她的饰物、帽子镜头就以全景推进特写,偶尔的反角度拍摄(钟摆-双人床靠枕后的遮挡式前景)都将性吸引仪式化。 @2017-07-02 14:48:35

  • 吴邪
    @吴邪 2 有用

    @奥菲尔斯作品回顾展。 讲述者的角色代表所有人,包括观众,也是操纵者,也是各种角色,打破电影壁垒,仿佛也欢迎对电影本身的观看和质疑。魔术般的华尔兹,行云流水,百态的人物和情感。 喜欢过去是因为比现在更安逸,也比未来更可靠;军刀和女人,要水喝,笼中鸟,错位的时间,想到上周看的泰特画展里的象征主义;司汤达笔下的爱情故事,因为相遇哭了三天;关于Emma婚姻的一段对谈,精妙的对话构图灯光钟摆...和要命的幽默感;咔嚓咔嚓剪胶片:有审查哦... 得去读读施尼茨勒

  • censored dump
    @censored dump 5 有用

    说书人的存在,让轮换的故事有了形式的引擎,驱动人物的是情欲,驱动叙事的,是我们观看/窥探的欲望(那一刀cut自反出支配观看的权力),旋转木马就是用齿轮代替提线的舞台,随音乐舞动爱情的幻景,“不知身在何方”,是剧中人对剧本、也就是我们对命运的哀叹。比形式更晕头转向的,是大光明闷热的内厅。回想比较有意思的镜头是夫妇分床,在宛如墓冢的角度,时钟在中间摇摆。

  • 优雅劏猪佬
    @优雅劏猪佬 5 有用

    【4L】战后50年代奥菲尔斯的改编电影。回归到30年代“解放的摄影机”的灵动,长镜跟随人物散步、跳舞、调情;前景掩体,人物动作的隐藏与暴露对应着叙事中男女之间欲望受挫和满足;自反性坦荡无遗,剧透的叙述者,入镜的摄影机,不掩人工性的场景;分段式结构呼应着性冲动中短暂的满足,旋转未实现的爱

  • Eden's Curve
    @Eden's Curve 10 有用

    转不完的圈,轮不完的舞,出不完的轨,圆不完的谎,劈不完的腿 1080p.BluRay中字http://www.zimuku.net/detail/75355.html

  • Muto
    @Muto 1 有用

    美国总统过万圣节被发现手抖掉落糖果——众所周知,上流社会最喜欢干下流事。德国导演奥菲尔斯对于二战后「美国主导」的世界秩序一定很失望吧,丧失了历史主动权而跳不出历史周期律的德国「魔术师」一定很想家吧——美国电影《情海惊魂》拍了一句德语谚语:当井干了,才欣赏水。翻成中国俗语就是:井枯才觉水可贵;美国电影《鲁莽时刻》拍了另一句: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通往深渊的道路。译成俗话就是:井里淹死人,没处推;唉,轮番上演的历史悲剧观众都看腻了吧?奥菲尔斯这一版《夜来香》还是让男主角换一下「女」装吧——我们也「假装小朋友」随着一圈圈旋转《轮舞》的木马,看他「开历史倒车」梦回维也纳。嘀嗒嘀嗒,士兵随身佩戴的《铁皮鼓》钟被「拒绝长大的男孩」敲响啦,美梦到此结束啦,该去服「美」役啦——女子疑因cos低俗内容被警方带走。

  • vivi
    @vivi 2 有用

    2021.7.10 看过那么多类似的结构或者题材,还是最喜欢这一部。在爱情这里,性别、身份、地位无关紧要,谁都一样,出戏入戏,白天黑夜,一切流转如行云流水。在大光明看老电影真是有一种时光穿梭的错觉。

  • 墓岛GRAVELAND
    @墓岛GRAVELAND 10 有用

    《轮舞》,哦不,是奥菲斯的《轮舞》体现着一种作为叙事媒介(或者更为直接:电影)的自觉,自影片的画外音开场,叙述者即无处不在,与此同时,它将影片的叙事还原为“杂耍”,叙述者/杂耍者外加引申宗教含义的“在场上帝”,他完成了他的三位一体,并时常以一种布莱希特的形式与观看者发生互动,既然叙事主体不断在“轮舞”中置换,那么真正获得“主体性”的角色,只有“叙述者”(即使在真正的影片中也只是作者的替身)。 另外,他同时也“化身”为演员,带领她穿越“时间”——赤裸裸的后台,布景,灯光,摇臂,意识流文字影像化的一种处理方式,再一次证明,所有巴洛克式的服化道,包括精准的运镜都暗示着作为“棚拍”的非真实,只是自然地从一个“set”走入另一个“set”而已,然后,故事结束。

返回顶部